企业中标珊溪水库水资源保护工程项目发布日期:2012-05-02
建设背景
珊溪水库大坝位于温州市飞云江干流中游河段,距文成县城28km,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529km2,总库容18.24 亿m3,是温州市的主要供水水源。为保护饮用水水源水质,防治面源污染,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人居环境和清洁水源的迫切要求,近年来珊溪水库管理局做了大量工作,如编制珊溪水库水源地保护规划,开展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、库区环境整治、人工湿地建设等,取得了一定成效。但由于水库集雨范围内人口较多,垃圾、污水收集、处理等基础设施不完善,农村农业造成的面源污染难以得到根本性治理,水库水质安全仍然面临着威胁。
黄坦坑是入库河流之一,为黄坦镇的主要纳污河流。流域内的黄坦镇以农业和畜禽养殖业为主导产业,坡耕地较多,生猪饲养规模大,沿河村、镇缺乏污水处理设施,排水、道路、防护系统不完善,导致黄坦镇河段水体污染严重。近几年来,珊溪水库管理局在该流域开展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,多数养殖场都建设了沼气池、污水生态处理池,部分农户建成了化粪池、生态处理池等设施,部分村庄建成了污水收集处理系统。但由于人口较多,分散养殖数量较大,养殖废水处理不够彻底,现状水质为劣Ⅴ类水,氨氮、总磷、总氮超标倍数高达30 余倍,有机污染超标严重,是所有入库河流中,水质最差的河流,直接影响到珊溪水库水质。2009 年10 月与2010 年5 月,在黄坦坑入库口等珊溪水库局部水域曾一度出现“蓝藻”暴发事件,因此急需开展入库口的水污染治理工作。
水库人工生态浮床、太阳能水质净化系统相结合的水体修复技术是新生事物,在国内尚处于试点和摸索阶段,亟需在合适区域开展示范工程建设,现场展示该项生态修复技术的生态优势与环境效益,为治理技术的推广提供示范和借鉴作用,带动和促进珊溪水库其他入库河流的污染治理工作。